关于方肖之争的思考

前几个礼拜闹得沸沸扬扬的方肖之争貌似已经平息下来了,但对于这场争论的思考还没有停止,其中确实放映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。

我觉得造成这场不应该的案件的直接原因是这两位学术强人的人品,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到底有没有具备科学精神,有的话,那又是怎样的科学精神。一位是当年的福建省语文状元,后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,被称作“打假斗士”;一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、973首席科学家。两位都有如此高的学位和学历,却都做出了如此大跌眼镜的事来。这确实不得不让我们对他们的科学精神产生怀疑。

方舟子作为一名“打假斗士”,确实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一定的益处,中国学术界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。但他对中医、核酸、纳米的打假却值得商榷。我是一个对中医很向往的人,虽然中医学领域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,但它也不一定是错的,也许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无法证实。西方的科学讲究实验,讲究证据,这固然没错。但它也没肯定的说无法证明的理论就是错的,比如说能量守恒定律,目前没有人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出来。这是一种经验科学。中医亦是如此。我在这不想讨论方舟子对其打假的目的,“哑铃教授”的文章由大家去评论。

对于肖教授,很明显,作为一名堂堂的教授,竟然用武力解决学术上的问题,这是不是有点讽刺?教授都不讲道理了!作为一个知识分子,他理应有的冷静都丢失了,由此可见肖传国教授的人品之优劣。

一名教授或者一名学者,他应具有的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。张老师说独立的精神、批判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,确实,作为一名搞科学研究的人,首先就必须要学会独立地思考。在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才会有所得。这也是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慢慢培养起来的精神。其次是批判精神,可以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。它帮助我们明辨是非。知识分子拥有比一般人多的知识,他能够比一般人更理性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,因此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理应而且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。在肖的身上,似乎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存在了,而在方的身上似乎有点过剩了。

在我看来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包容精神。俗话说一种思想跟另一种思想交换,就能获得两种思想。知识分子具备了海纳百川的精神,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。就这一点,我感觉方肖都没有具备。方舟子的打假可以说是见错就打,不容一丝的纰漏。可仔细想想,孰能为过。人家放了一点小错误,批评一下就行,何必追着别人死缠烂打,把别人闭上绝路呢?更何况一个杀了人,放了火的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。至于肖,也许有各种原因导致了其过激行为,但其气量也确实太小了。如果每个被方舟子打假的学者都像肖传国一样给方舟子一锤,那方舟子不早成了肉饼。而事实却不是这样,不说每个学者都会冷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,但也不会一时冲动给方舟子来一锤。设想如果方肖都能多一点包容的精神,也许这场不应该的案件就真的不会发生了。我觉得,一个伟大的学者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虚心接受批评,并包容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意见的。

作为一名学者,应该如何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呢。这是我们今后也将面对的问题。如果都像肖传国一样,那中国学术界将危在旦夕。作为学者,以学为重,所以我们应该是以包容之心接受各种意见,思考其意见是否合理,是否值得学习。如果觉得不合理,我们也要以理服人,我们可以在学术范围内争得面红耳赤,把整个学术界闹翻天都行。就肖传国的当时的情况而言,其当时急于竞选科学院院士,而认为方舟子打假有损其名誉,影响其竞选,所以不免会一时气愤。但仔细想想,单凭方舟子的片面之词,人们会相信吗?我认为方舟子,或者其他打假斗士的作用只是把问题提出来,仅此而已,最终是由学术界的相关机构进行裁决,人们最终相信的是学术界,而不会相信方舟子。肖教授,如果你为人清白,尽管向学术界相关机构放映,相信中国学术界会换你一个清白的。

至于方舟子,在这次方肖之争中,其为受害者。但事情的发展有其必然性,除了肖传国的一时激动外,这与方舟子一直以来的打假作风也有关。在这里我不想多谈论其它事,就方肖之争而言,方舟子打假没错,如果肖传国他为人清白,他完全可以证明,这对他来说也是益大于弊。